很多患者經過檢查確診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之后,都會驚慌,感到恐懼,害怕自己病情不能治愈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對患者的危害是很大的,尤其是在無法及時得到有效治療的情況下。因此大家要及時了解清楚ITP的具體病情病因,尤其是發病原因,及時針對具體的病因進行合理的診治。 1.感染因素
急性ITP病人,在發病前1~2周左右多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史;慢性ITP病人常因感染而使病情加重;此外,病毒感染后的ITP病人,血中可發現抗病毒抗體或免疫復合物,并與血小板計數和壽命呈負相關。證明ITP與細菌或病毒感染密切相關。
2.免疫因素
急性ITP大多發生在病毒感染恢復期,認為是病毒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,改變血小板抗原性,導致自身抗體形成,從而破壞血小板;
慢性ITP是血小板抗體作用于血小板相關抗原,造成血小板破壞、是導致血小板減少的主要原因。
目前已有充分證據表明ITP病人血漿中有抗血小板抗體存在,稱為血小板相關抗體(PAIg),多為IgG.此外,也有報道ITP病人T細胞減少,抑制性T細胞比例增高,少數病人血小板表面結合的C3也增高,可能是導致血小板免疫性破壞的因素之一。
3.肝、脾因素
脾是ITP病人血小板相關抗體(PAIg)的產生部位,也是血小板破壞的主要場所,被抗體結合的血小板,通過脾臟時容易在脾竇被滯留,因此增加了血小板在脾臟滯留的時間以及被單核-巨噬細胞系統吞噬、清除的可能性醫學|教育網搜集整理。
而肝臟在血小板的破壞中的作用與脾臟類同。發病期間血小板壽命明顯縮短,約1~3天(正常血小板平均壽命為7~11天),急性型更短。
4.其他因素
慢性型多見于育齡期女性,可能與雌激素水平增高抑制血小板生成及促進單核-巨噬細胞對抗體結合血小板的破壞有關。
5、血小板分布異常:脾臟是人體血小板分布最多的臟器,當各種原因如肝硬化、骨髓纖維化等造成脾腫大及脾功能亢進時,大量血小板儲藏在脾臟中,也會引起外周血小板減少。血小板在脾臟中可以發現大約三分之一,其余三分之二在循環血液中。血小板的平均壽命僅為5到10天。老血小板被脾臟中的巨噬細胞吞噬作用和肝臟中的庫普弗細胞破壞。